公平貿易是個已經存在多年的概念,並有多個主要組織為公平貿易的目標而努力,主要是在歐美地區較為人所知,在台灣也有公平貿易協會,只要估狗一下就能找到了,但相比之下在台灣比較不那麼知名。
之所以叫做公平貿易,是因為它認為現在的自由貿易有所缺陷,並未達到真正公平的理想,所以公平貿易的提倡者們建立組織、發起運動、推動改革,期望世界上的貿易能更符合社會正義,其中較為知名的商品有咖啡與可可(遽聞外國的星巴克就是公平貿易的大買家)。
在交易的過程中,產品經由生產的農民、勞工一路到消費者手上,賣到的錢有多少是真的回到農民手上,誰又在其中偷抽油水,就是公平貿易想解決的問題,另外許多處於邊緣的生產者們(甚至是國家),公平貿易者們也致力於讓他們重新與主流貿易圈接軌,因為很多農產或手工藝生產者,不論是技術、行銷手法、資訊或議價能力上都相對落後或不足,公平貿易者們就是為了這一些弱勢族群努力,雖然在公平貿易發展至今的數十個年頭裡,不乏經濟學者們批評的聲音,但至少可以說這是個立意良善的概念。
這些由幾個主要公平貿易組織所認證的標籤,不過具體的方式是什麼呢?以我所見的資料看來,公平貿易者們期望弱勢生產者們,在銷售自家產品獲利的過程,至少要達到自給自足的程度,所以他們協助生產者們與收購商建立長久、透明並公平的交易關係,並以「保證收購價格」與農民收購產品,使他們能免於價格波動的影響,除此之外,像是更好的勞動條件(如童工的濫用或男女平等)、環保的生產方式、改善生產者能力(如市場與資訊發掘能力)等也都是公平貿易者提倡的目標,所以購買有標籤的產品,意味著產品是經由公平貿易組織所保證,並符合他們所認為的社會正義。
在公平貿易者的努力下,已有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生產者受惠於公平貿易組織,不論是貿易橋樑建立或組織提供的基礎建設,另外公平貿易的產值也不容小覷,在2009年有3.4億歐元的成績,並以約15%的成長率持續上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