圖片為Facebook上一個抵制企業以22K徵才的粉絲團,22K可說是近年來年輕人最關心的議題之一,不過也有人說這其實是個假議題,不論真假,不妨先看看這22K一詞是怎麼來的吧。
首先,以22K聘用大學新鮮人這件事,其實源自於政府一項為了幫助新鮮人求職的政策,為了因應社會普遍低落的就業率,教育部提出了「95-97學年度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」,這個方案鼓勵企業任用剛畢業的新鮮人,讓新鮮人能早點進入職場獲取經驗,並且這一年的薪水由政府編列預算來支付,而這一年新鮮人實領的薪水就是22000,但除了22K外還有補助勞健保及勞退金等等,所以22K其實是26190。對於政府這項方案的詳情可以參考下面這篇文章:
別再汙名化22K了
http://www.copyrightnote.org/crnote/bbs.php?board=33&act=read&id=16
再來知名創投家,同時也是部落客的Mr.Jamie提出了22K其實是個假議題,他認為年輕人不該把重點放在22K或是25K上,既然學校與政府都不知道企業需要怎麼樣的人才,教改越改越糟,新鮮人更該好好想著怎麼提升自己,有了價值後自然就不必擔心雇主只願意用22K聘請的問題。
乍看之下這沒什麼問題,但接下來卻引來一陣撻伐,有說他根本不食人間煙火,也有說他這論調跟惡質資方差不到哪裡,我想問題在於,22K議題代表的是資方普遍以低薪徵才,超時工作與所謂的責任制更是多有所聞,這與Mr.Jamie所談個人層面是不同的兩件事,簡單來說,「新鮮人的確該好好提升自己,但不代表資方就可以用低薪與超時工作壓榨員工。」,如果把個人與資方的普遍低薪聘雇現象混為一談,就容易給人一種「新鮮人領22K都是因為自己不努力又草莓,老闆只給22K也是剛好」的感覺,有網友說把這兩者混為一談正是資方最希望的,因為這更顯得資方低薪請人是合理的,當就業市場上22K左右甚至更低的起薪越來越多,還未就業證明自己的新鮮人只好跟著降價求售,也難怪會有人成立22K揭露粉絲團了。
還有人提到企業與學校合作的問題,其實我覺得學校本來就不是問了服務企業而存在的,學校該做的是提升學生的整體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能力,如果只為了某個企業或某項行業而進行訓練,那不是窄化了在學時期該有的多方學習?而企業本來就該有良好的培訓機制來訓練自己需要的人才,如果把這事又丟給學校或政府,那還真是順便幫企業省了一筆成本。
大致上看來其實Mr.Jamie說的沒錯,只是他提到的問題是個人層面,而22K議題所探討的是台灣資方與社會資源的分配問題而已。
附上Mr.Jamie的部落格原文:
22K根本是個偽議題
http://mrjamie.cc/2013/01/15/22k/